
—— 杨松航拍作品观感
评论人:张元刚
在威海居住已久,然而对于这座城市的真正了解却是通过杨松老师的航拍摄影作品开始的。
作为一个从事航拍摄影多年的我来说,对于这门艺术的理解已经远非当初的简单好奇,反而对作品的要求变得越来越高;甚至变得有些挑剔。然而,当我看到杨松老师的航拍作品时,顿时眼前一亮,迫不及待地欣赏起每一幅美轮美奂的城市风光和令人陶醉的海洋景色。
纵观杨松老师的部分航拍作品,给人总的印象是气势恢宏的风格;匠心独具的构思;简洁明快的表现手法;出神入化的光影刻画。
从专业航拍的角度来说,随着无人机技术的创新与发展,航拍摄影在民间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普及!但真正能够做到有计划、有目标、有重点、有韧性的作者不是很多。而杨松老师则以其扎实的功底、娴熟的手法、执着的追求,成为了从庞大的航拍摄影群体中脱颖而出的佼佼者。
首先,航拍摄影不是简单、任性的空中拍照;也不是随心所欲的航模飞行。它不仅需要具备常规意义上的摄影技能,还要拥有娴熟的驾驭无人机的飞行技巧,以及甄别画面的审美能力。否则,你充其量就是一个普通的航模玩家,绝对无法拍出赏心悦目的影像画面。而从杨松老师的作品中,我们感受最深的却是作品主题的一致性和表现内容的整体性。由此看出,杨松老师拍摄的每一幅精彩画面,都是预先通过立意、规划的结果。这样就能让观众通过看似独立、实则连贯的内容,通过观赏画面传递出的意境,形成对威海这座魅力城市的一个整体印象。
同时,明确的选题立项,清晰的创作思路,准确的目标定位,合理的谋篇布局,完美呈现了以“大美威海”为主线的作品体系,使观众能够全面立体的感受到一座城市的魅力和温度。
我们在欣赏杨松老师的航拍作品时,都会产生一个共同的印象,那就是他拍摄的每一幅画面,几乎都与威海这座城市有关。从波澜壮阔的大海,到宛如珍珠的海岛;从绵延千里的海岸画廊,到美轮美奂的城市夜色 … … 内容范围之广;时间跨越之长;画面转换之大;主题意境之深,在塑造精致威海的航拍作品中堪称典范。
其次,杨松老师的航拍作品,无论从主题立意,到元素取舍,到巧用光线,乃至对镜头角度的选择,都体现出了过硬的专业水准和较为全面的艺术素养;使其拍摄的航拍作品,不但内容充实,引人入胜,也更具一定的艺术美感和观赏价值。
无人机航拍与陆地摄影最大的区别在于:一个是远程控制,一个是近身操作;一个是空中俯瞰视觉,一个是地面常规角度。两者之间最大的区别在于构图。尽管理论上存在一定的共性,但实践中仍各有不同。
首先,航拍的空间维度不同,景物的递进关系很难用常规的视角中的景物去比对,这就给构图带来了新的考验。因为,我们平时生活在三维空间里,看到的景物都是立体画面;而航拍摄影时,多数情况下看到的景物多为两维平面,这就使得拍摄者在取景构图时,不得不在景物的排列上多动脑筋,尽可能选取那些几何图案的排列元素,来增加画面的动态和美感。我们从杨松老师的航拍作品里就能充分体现这样的特征。他在《洒满珍珠的港湾》和《雪后静无声》等近似的作品中,都对单一静止的画面,采用了多点式和等分式的构图方法,力求在二维空间的平面上,将所有分散的元素整合成最佳的布局,让图形做到有规则的排列,使之成为具有方向感和动态美感的画面。
另外,就如何改善航拍作品给人留下总体偏“静”的印象上,杨松老师也同样下了一番苦工。
从我多年航拍摄影的经验中得知,由于航拍摄影的视角多为俯视,也就是说看到的地面景物(个别高大景物除外)都是从顶端开始,使原本在地面上可见的立体图形,在空中俯瞰时就变成了由物体组成的抽象画案。对常人来说,尽管多了几分与以往视觉不同的新鲜感;但总觉得缺少一点儿灵动。为了规避这样的缺陷,杨松老师尽量选择那些能够产生对比的元素,用来与静态景物形成对照,借此打破抽象景物形成的沉寂气氛。
他在《海上圆舞曲》和《出海归来》等作品中,就刻意选取有动态船只行进的瞬间,与静态景物形成强烈比对。如此一来,即增加了作品的艺术美感,也进一步对所要呈现的画面气氛,起到了很好的渲染作用。
与此同时,航拍摄影时的用光,也与陆地上拍摄有所区别。
通常我们把摄影称之为光影艺术,也就是说摄影是用光来刻画景物。由此可见,驾驭光线的能力,是评价摄影师综合能力的前提条件。对于航拍摄影师而言,光影不仅仅是对被摄主体提供照明、营造光影效果那么简单,更多的时候是把它作为构图的要素来对待,这是由航拍摄影的特殊视角决定的。作品《黄金水道》,就是一幅直接将光影作为构图元素的成功范例。拍摄者将水面上反射出来的太阳光色作为主体环境,巧妙的把正在这个区域里经过的船队放在最佳的位置,采取对角线的构图方法,使整体画面既有意境,又有动势,相映成趣,引人入胜。
同时,把人造光源与自然环境相融合,形成珠联璧合的画面效果也是杨松老师作品中的一大特点。这在《疑是银河落九天》这幅作品中表现的尤为突出。我们从画面的布局上可以鲜明的看出,作者利用城市夜晚人工制造的璀璨灯火,与自然界中的蓝色海面形成冷暖对比;再结合海岸的自然曲线与城市灯火构成的图案相协调,使整个画面布局舒展,不失大气。
纵观杨松老师的航拍作品,给人总的印象是气势雄浑又不失精雕细琢;风格粗犷又不失匠心独具;范围广泛又不失整齐划一。所有航拍作品均已“精致城市”为主题,多视角,全方位的向世人展示了大美威海的魅力形象。
不难想象,随着杨松老师摄影创作的不断深入,在不远的将来,会有内容更广,质量更好,艺术更高的航拍作品问世。届时,我们将更加全面系统的跟随杨松老师的镜头,饱览威海这座生态之城的壮美画卷!
2023年元月3日 于威海
杨松航拍摄影作品

《疑是银河落九天》
在祖国沿海的最东端,在那海天一色的湛蓝海湾,每当夜幕开始降临,蜿蜒曲折的海岸华灯齐放,璀璨斑斓,宛如银河落地,在胶东半岛尖上的黄海之滨,勾勒出一幅壮美画卷——这就是威海。

《百舸争流》
威海地处胶东半岛尖上,背靠齐鲁大地,三面被黄海紧紧拥抱,有着丰富的海上渔业资源,是我国北方最大渔港。

《洒满珍珠的港湾》
威海有着厚重的渔耕文化,沿着漫长的海岸线,分布有许许多多大大小小的渔村和风平浪静的天然良港,停泊着不计其数的大小渔船。

《出海回来》
从每年的5月1日到9月1日,是法定的休渔期,所有捕鱼船只全部回港停泊,只有那些从事海洋养殖的渔船进进出出。

《蛟龙过海》
休渔的季节也是海洋牧场最为忙碌的时候,作业的船队来来往往,川流不息

《海上圆舞曲》
在威海附近的海域里,分布着一望无际的海洋牧场,星罗棋布的养殖基地随处可见。作业的船只穿梭往返,在碧绿的水面上画出优美的弧线,如同跳动的音符,谱写着美妙的旋律。

《碧海争雄》
威海是一座年轻的沿海城市,她不但精致,也更富活力。海运、空港、高铁应有尽有;公路交通更是周道如砥,四通八达。整个城市全面实现了陆、海、空域的立体交通网络,将这座城市与世界紧紧相连。

《崛起的新地标》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随着日新月异的飞速发展,威海这座年轻的城市,正在以蓬勃的生机,崭新的风貌,雄居在齐鲁大地的东方,矗立在黄海之滨的西岸。她将迈着巨人的脚步,走向明天,走向未来!
体育公园韩乐坊景区
摄影师简介:

杨 松 大学学历,2014年学习摄影。擅长风光、纪实等题材;后对无人机航拍颇有造诣。
现为中国摄影著作权协会会员,山东省摄影家协会会员,威海艺术摄影学会监事长,威海市摄影家协会理事,威海经区摄影家协会副主席,山东图片库、威海图片库签约摄影师。
自从爱上摄影至今,他潜心创作,以饱满的激情,拍摄了大量以“精致城市,幸福威海”为主题;以城乡发展、生态环境,渔耕文化和幸福生活为题材的摄影佳作。先后有数十幅作品在国内外摄影赛事上脱颖而出,荣获佳绩!其作品分别在香港第九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第十一届风光摄影系列、第十二届人文摄影系列大赛上摘得“百佳”、“十佳”和“精英奖”等桂冠。
另有多幅作品在在中国通信摄影协会“山东省首届联通摄影大赛总决赛”、中国国际旅游航拍大赛等多个摄影大赛上获得一等奖等多个奖项。
评论人简介:
张元刚是一位资深摄影家和展览策划人,曾早期从事新闻记者和编辑工作。他的摄影作品在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办的摄影杂志和全国摄影大赛上多次发表并获奖,其中包括作品《马背童年》等,这些作品在全国摄影大赛中获得了铜牌等奖项。他的作品《潮》曾被《大众摄影》评为年度最佳作品。此外,他还获得了全国地方报“好新闻”评比一等奖,其中包括他自己撰写的长篇通讯作品《一曲民族团结的颂歌》。
自1990年以来,张元刚独立完成并编辑了9部大型摄影专著,包括《霍林河之光》和《呼吸的大地》等,这些专著由中国民族摄影出版社和吉林摄影出版社出版并发行。他的摄影作品和专著为中国摄影领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展现了他在摄影领域的卓越才华和成就。
文章转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